2020年10月17日 | 作者:王淑 |  点击数: |

(一)

【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祖国边陲——西藏,变化可以用“短短几十年跨越了上千年”来形容。70年于一个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生,于一方土地而言,正是青春奋斗正当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正在书写中。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的一处楼房里,留着板寸的刘庆慧正在厨房忙碌。做凉拌茄子要先把茄子蒸熟、虎皮青椒要先把青椒焯水,菜已经是典型的四川做法,人一开口便显露出乡音。

刘庆慧是山东人,从1978年志愿援藏到退休后定居成都,他的个人发展与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用刘庆慧的话说,这是“个人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和一个地区的事业融为一体”。

图为1978年8月,环球ug官网举行仪式欢送刘庆慧(左一)和4名同学志愿赴藏工作

1975年,刘庆慧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环球ug官网学习,在这之前,他已经在一所中学当了三年的公办教师。“三年工龄的公办教师是没有工资的,满五年工龄才有。我那时还是学校的团总支书记,组织上有意提拔我为团支部书记。但那个时候想着要去上学,这些都不要了。”

在环球ug官网政治教育专业就读的刘庆慧一直是积极分子。三年学习中,学校只发展了他一个党员,他是学校的“第二十一个布尔什维克”。彼时,毕业大学生的工作都是国家计划分配,刘庆慧因为在校表现优秀,毕业前夕就被通知留校工作。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当年的“刘庆慧们”被要求报名志愿支援边疆。“我们专业有一个名额,但是动员来动员去,大家都不愿意报名。”对于几千公里外的西藏,刘庆慧并不了解。

没有人愿意去,同学们私下议论,党员都不报名去,我们为什么要报名?“我也就表决心,听从组织召唤,申请到西藏去。”刘庆慧的率先报名,回应的同学很多。

但西藏毕竟是高原地区,报名的同学们还需同家人商量。“我是重组家庭,继母没意见,父亲也没有什么意见,去也行,不去也行。”想着其实就是去一个离家远点的地方,刘庆慧心里也就没什么负担和压力了。

对于刘庆慧支援边疆,学校老师们觉得他“有些傻”。都留校了,何必还要报名去西藏?对此,多年后刘庆慧依旧还是那句话:“学校发展我入党了,该带头的时候就应该起到带头作用。”

图为1978年9月,刘庆慧(前排右一)和环球ug官网进藏大学生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留念

图为1982年,刘庆慧(前排右一)和西藏大中专招生考试命题组老师们在一起

图为刘庆慧在西藏大学工作留影

就这样,告别了父母,作别了恩师。1978年9月,刘庆慧和7名同学踏上了去西藏的道路。

那次山东省支援边疆的没有老师带队,刘庆慧就担负起队长的职责。一路走到甘肃兰州,大家都还挺开心的。到了柳园车站,大家就傻眼了。柳园是建在戈壁滩上的一个运输站,从青藏线进藏都要在这里乘坐汽车。风沙走石、树木稀少,在柳园车站住下的那个晚上,用水都很困难。“我们就一人拿个脸盆去火车上接水。我心想,这还没到西藏呢,水都喝不成了。”

到了西藏,刘庆慧本想着自己是师范学校毕业,应该会分配去当老师。可谁成想被留在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这一待就是16年。16年间,刘庆慧从一名小小的科员一步步干到了副厅长。副厅长当了没两年,组织安排他去西藏大学当校长。“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但从真正意义上说,毕业之后一天老师都没有当过,去大学当校长还真不知道怎么干。”退堂鼓只是偶尔冒出脑子的一个想法,刘庆慧说自己一直都很有担当,“不会的我可以去学,不懂的我可以去问”。

在西藏大学干出成绩,刘庆慧又走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这个岗位直至退休。回想这么多年在西藏的工作经历,刘庆慧感叹说,自己从没想过干到这个职位,进藏时想着当个老师、校长就不错了。

回想在藏工作近40年时光,刘庆慧十分感慨:“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还算是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当然我也是赶上了好时候,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对西藏的支持,我在教育行业也干不出那么多的成绩。”

(二)

“虚肿”教育如何破解

“我们去的时候西藏号称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6000多所、20多万学生。”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后期西藏教育出现了严重“虚肿”现象,6000多所学校中大部分学校的作用是识字、扫盲。

1979年,刘庆慧跟随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领导一起去山南市扎囊县的一个乡完全小学了解情况。当地报上来的数据是有这里有70多个学生,六七名老师。但是仔细数数,也就39个学生。除了数字对不上,更严重的是这里的教学质量。

一年级教室里,一个小孩说自己是五年级学生。经过老师解释,大家才明白过来,他每年农闲时节来学校读书,每次来都是读一年级,到目前为止读了五年。除了像这样的农闲学校,刘庆慧说西藏那时候还有马背学校、帐篷学校、羊圈学校等等。

“一方面是教学质量太差,一方面是西藏各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庆慧说,刚进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他就已经感受到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压力,那是一个“十字路口”,西藏的教育今后到底怎么走,需要顶层设计。

作为“笔杆子”的刘庆慧经常跟着领导们一起下乡调研、开会商讨,对那时西藏教育面临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了解。“这一时期,西藏的办学方针是以民办为主、公办为辅,如果要调整,改为公办为主,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民改公,办学资金从哪儿来?6000多所学校怎么办?这些老师又怎么办……西藏教育要转型,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提前讨论、商定。

西藏教育大调整

1980年3月,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教育工作做出指示:“逐步普及小学教育,扫除文盲,藏汉各族学生都要学习藏文,尽快把民办小学转为公办,有计划地发展高中学校,编印藏文课本,提高教学质量。”

这之后的1981年底,西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整,对达不到条件的学校要予以撤销或合并。次年,各地(市)相继出台调整方案。

此后的西藏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刘庆慧说,那时候应该说是“教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自治区政府在中央精神指导下,对基础教育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民办为主,公办为辅”的办学方针转变为“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西藏全区中小学教育得到稳步发展,总体办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从1984年起,中央作出“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内地16个省市开办了西藏班(校)。次年,中央对西藏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的教育“三包”政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模式相结合,西藏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教育‘三包’政策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那时候许多西藏的孩子上学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刘庆慧举例说,办学方针的转变,意味着很多以前的民办学校要裁撤、合并,实施相对的集中办学。农牧地区的孩子上学,有的地方相距几十公里,在当时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有可能路上就要一两天时间。

“集中办学,学生的吃住要管吧。吃住都需要钱,国家可以说是咬牙下决心分批解决西藏的这个问题。最困难的农牧地区和基层先实行,城镇后实行。”

与此同时,考虑到西藏本地办学质量、教学经验、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等具体情况,中央决定按照过去民院的办学模式,到内地去办学。借助内地优势、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地为西藏培养优质、高质的人才。

“刚开始,家长还是很不愿意的。毕竟隔了那么远,生活啊各方面还是挺让人担心的。”为此,西藏教育部门采取了很多人性化的措施。比如寒暑假由老师接送返乡,让家人团聚。“后来,大家也看到了这些孩子的变化,就争着抢着要把孩子送到内地西藏班去读。而且后来逐渐发展到初中、高中、技专、大学,甚至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也有委培学校。”

不管是西藏自身教育方针的调整,还是协调全国教育资源帮助西藏培养人才,刘庆慧说,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国家对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

(三)

从1978年进藏伊始,刘庆慧便一直待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各个处室转了14年后,他被提拔为教育厅副厅长。原想着在副厅长岗位上会待上几年,谁知一年以后,组织谈话有意让他负责西藏大学。一天老师没当过的刘庆慧开始了另一段征程,奔向“211工程”。从1994年10月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直到2011年,刘庆慧与西藏大学一起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发展历程。

服从组织安排调任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总体上,历经1965年西藏师范学校成立、1975年西藏师范学院成立、1985年西藏大学正式成立这三个阶段。”刘庆慧介绍,西藏大学前期的发展可以说是基本上以师范为主。

1993年中旬,组织找刘庆慧谈话,有意提拔其去西藏大学当校长。刘庆慧当时就说“不去”,但领导说,“没得选,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他也只好硬着头皮上。

“那时候西藏大学成立快十年了,但它基本上是一个以师范为主的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连内地好的中学都不如。”虽然没有当过一天老师,但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干了十多年,刘庆慧对西藏大学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

“师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学条件等等都很有问题。”在校生不到1000人,水电一会儿通一会儿不通,教学仪器设备80%都属于快要淘汰的……新校长上任伊始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经过深思熟虑,刘庆慧认为:“四个字,稳定局势,校长就是干这个的”。

“新官”上任两个月摸清情况

1994年10月,刘庆慧正式调入西藏大学,任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庆慧没有。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学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全都走了、看了、问了一遍。

了解情况后,“第一把火”“烧”向了学校后勤管理。“全西藏大中专学校开伙食会议,西藏大学是倒数第一。”学校提供的馒头又黑、又硬,刘庆慧将上任后的第一个改革指向了后勤管理。

食堂实行承包制,公务用车实行公里券,学生宿舍解决水电问题,学生们的吃、住解决了,情绪也就自然稳定了。“学生宿舍改造之前,我是带着老师们去看了他们的住宿环境,那真是臭烘烘的。”水压不够,学生宿舍的厕所常常供不上水,久而久之,粪便堆积。为了改善学生们的住宿环境,刘庆慧带着师生们去掏厕所,之后四处筹集资金换管道,改善环境。

几番功夫下来,学生们的吃住问题解决了,心思也都回到学习上了。这之后,便是绩效改革、休假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管理改革。老师们有了积极性,都抢着去上课、带学生。

院系改革立足特色办校

2001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西藏大学与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民族学院医学系等合并成立新的西藏大学,仍沿用西藏大学的名称。新西藏大学新老校区改扩建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启动。这之后,刘庆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学校长足发展方面。

而在这之前,刘庆慧就一直强调,西藏大学要真正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必须打西藏牌、打特色牌,要抓住特色和特点不放。在他的坚持下,一些独具西藏特点的如藏文信息化专业、唐卡绘画专业等开始开办。

刘庆慧说,刚开始筹建这些特色专业时,学校很多人都有疑虑。没有师资、没有经验不说,许多人还认为,像唐卡绘画都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不适宜也没必要弄到大学来。“我就说,不管是师傅带徒弟还是其它形式,只要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可以拿到大学来,进入大学课堂。没有教材咱们编,没有老师就挖掘民间本土人才。”

图为刘庆慧(左一)为西藏大学培养的首届硕士研究生颁发毕业证书

2002年,西藏大学培养的首届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一时成为轰动区内外的新闻。这一年,西藏大学还新增了藏族音乐、藏族美术2个硕士点,创办藏文信息化本科专业。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07年,西藏大学终于成为文、理、工、农、医、经、法、艺、师范、成教、电大等学科门类和教学功能齐全、办学特色突出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2008年底,经过15年的奋起直追,西藏大学正式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凭借着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和西藏大学的扎实工作,刘庆慧后升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直至退休。于刘庆慧而言,在西藏工作近40年的光阴里亲历、见证西藏教育事业的腾飞发展,是“个人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和一个地区的事业融为一体”。

(文章原载于中国西藏网)

【中国远程教育】构建雪域高原的终身学习平台——访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刘庆慧  http://dianda.china.com.cn/2008-02/21/content_2071676.htm

 

编辑:魏   强

热点新闻